故障管理是指设备管理人员以防范为目的,“预防为主”,积极有效的开展点检维护管理,减少设备故障与事故的发生。同时,对已发生的故障和事故,本着“持续改进”的思想,分析原因、吸取教训、采取措施,防止事故与故障重复发生。设备管理人员通过对设备故障及事故的管理,及时把握设备运行状况,了解设备状态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探索,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把维修工作做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从而达到设备稳定运行的目的。
设备专检员是设备故障处理的第一责任者,当发生设备故障时,专检员应第一时间赶往故障现场,确认设备故障的现象,了解设备的损坏情况,若能自行处理,则需尽快予以处理,消除设备故障,保障生产顺行。若需停机检修处理,则应由专检员负责组织相关检修维保人员到现场,并落实所需的备件与材料,与生产人员协调,寻求生产方面的配合,同时向上级技术管理部门汇报,寻求相关支撑。在保障人身、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尽快组织停机检修,恢复生产,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
当故障处理完,生产恢复后,专检员要组织产权车间、维保单位、生产及设备方面的技术管理人员召开设备故障分析会。故障分析会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讨论分析事故原因。1、故障发生的时间及发生于设备的部位;2、现场的环境状况;3故障的现象及处理故障的经过;4、设备受损失的情况;5、故障发生前的三级点检管理记录(包括各类检测诊断报告、检修记录、状态趋势等)以及以往的故障记录;6、故障发生前生产工艺参数、负荷的变化;7、设备构造(图纸、资料和改动情况)等。故障分析会应按照以下六个步骤进行:1、生产操作人员详细介绍故障发生前后生产、设备运行的状况;2、专检员和设备维保人员详细介绍设备发生故障后的现象、处理的经过以及设备损坏的情况。同时应提供故障设备近期的维护情况记录(包括点检周期、点检结果、检修记录、更换备件记录等),并提出对故障的初步原因判断;3、设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根据上述分析,提出设备故障的分析结论,确定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4、根据原因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明确、量化且具备可操作性及验证性的防范措施,从生产、点检、技术、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应责任者,并限期完成整改;5、相关管理部门根据故障的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确定导致设备发生故障的责任方,并提出相关考核意见;6、专检员根据上述内容,整理编写事故报告书,并输入EAM管理系统中。
事故报告书是故障管理的核心。它的内容应该包括:事故级别(设备故障、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事故专业(生产、机械、电气、仪表、计算机、其他)、事故原因类别(生产操作、点检不周、设备老化、备件质量、润滑不良、检修质量、其他)、事故名称、产权厂及车间、设备名称、发生事故时间及持续时间、事故的现象及处理经过、事故的原因及责任分析、事故造成的损失(备件、材料、人工)、事故的教训及防范措施、事故的相关考核意见以及整改措施落实和效果验证。事故报告书作为故障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设备管理人员不断总结设备管理经验,不断减少事故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事故报告书应根据事故分析会的内容,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编写和审核。对于事故报告书中制定的事故防范措施,专业科室的设备管理人员要限期进行检查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验证落实效果,并反馈到事故报告书的相关栏目中。同时,我们还要依据事故报告书做好按照专业和原因的类别对各类事故发生的次数与时间的统计工作,通过统计分析,掌握事故发展趋势,以此进一步了解设备状态,避免设备重复故障和责任事故的发生。
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非常遗憾的流失了大量具有丰富设备维护检修经验的设备管理人员。以往的传、帮、带的培养设备管理人员的模式在目前的形势下遇到了诸多困难。因此新常态下的设备管理中,我们不仅仅要继续保持以往以事故报告书为核心的设备故障管理模式,还应建立一套事故处理备忘书的制度。凡第一次发生的设备故障或发生的故障以往未建立事故处理备忘书的,专检员必须编写事故处理备忘书。事故处理备忘书的内容主要包括:故障(事故)的名称、发生的日期、故障的部位、故障的现象、简要原因、处理网络图(工时工序表)、配合检修的各工种人员数量、处理条件和安全要点、技术要点、更换备件名称(包括型号)、使用的工器具、故障处理步骤(包括处理内容、处理要点)、设备简图、编制人及审核人。它是将以往设备管理人员学习处理设备故障时的言传身教模式转变成书面化、制度化的模式。设备故障处理备忘书制度的建立,可以便于相关的设备管理人员,特别是一些经验不太丰富的设备管理人员学习和掌握面对该设备故障时的处理方法。并且在今后发生同类设备故障时,我们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对设备故障处理备忘书进行优化和改进。以便于缩短处理设备故障的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设备故障带来的损失。
设备故障管理作为设备运行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设备管理人员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只有做好设备故障管理的工作,不断减少设备故障的次数,缩短故障导致设备停机的时间,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设备故障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